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

總結2012選戰的經驗與教訓


2012的大選落幕了,結果揭曉馬勝蔡敗,但我關心的不是總統選戰的勝敗,而是立法院席次的變化。這次選舉的結果國民黨囊括64席,還是國會的第一大黨,並且還是掌握了國會的過半席次。民進黨拿下40席,可說小有斬獲。而親民黨與台聯則雙雙拿下3席,可以成立黨團,基本上兩黨的戰略目標都達到了。也顯示台灣仍然是有第三黨的空間,兩黨政治不是牢不可破。對於大黨的問題電視節目已經有太多討論,但小黨在這次選戰的情況卻討論較少,所以本篇文章重點在探討小黨在這次選戰中的經驗與教訓。

台聯
我平常對台聯的關注較少,但台聯這次的表現確實令人稱讚,在沒有總統候選人與區域立委的加持下,能拿下將近9%的選票實在亮眼。主因應該還是因為台聯宣布選戰失敗就解散,以及李登輝最後出來近乎托孤的演出,激化了綠軍選民分裂投票給了台聯。綠軍選民的性質基本上就是感性大於理性,因此這樣的訴求對他們相當有效,不過這畢竟只是一時激情的產物。假如四年後台聯表現不如預期,李登輝又無法現身再度加持之下,台聯究竟能否延續香火,恐怕還有待觀察。

親民黨
親民黨這次順利拿下3席立委,宋楚瑜老驥伏櫪功不可沒,老宋不計個人毀譽南征北討,雖然最終仍難逃棄保發酵,但選民在含淚投馬之餘,還是分裂投票以政黨票還了老宋一個公道,親民黨比台聯佔優勢的地方在於,經過此次選戰的粹練,親民黨至少在各地都有3%的死忠支持者。雖然選後有部分人譏笑老宋,說他要是學習老李全力挺馬,親民黨今天肯定席次不只3席。我必須說這是對選舉外行的說法,藍軍選民的個性比綠軍理性,但缺點也在於他們比綠軍更西瓜偎大邊,藍軍小黨一旦沒有突出的領袖帶領,選民肯定一面倒向國民黨。2008年的新黨就是個好例子,新黨提出的不分區名單並不弱,結果選民還是把票灌給國民黨。宋與親民黨就是看到新黨血淋淋的教訓,才選擇戴上鋼盔背水一戰。

親民黨之所以只勉強破5%除了棄保因素外,更重要的還是我之前所說的,親民黨的進步性與積極性不足。親民黨的選戰主軸擺在宋的勤政愛民,但選民關心的還是你這個政黨能為我做什麼,單靠宋一人勤政愛民是不夠的,親民黨跳脫不出過去國民黨選戰模式的框架,才使選戰打起來綁手綁腳難以突破。未來四年親民黨立院黨團的表現與台聯一樣,會決定該黨以後的生死。因此親民黨勢必必須有所作為,才能讓選民認為可以繼續支持它,而能否跳脫框架與窠臼是關鍵之所在。


新黨
新黨是這次三個小黨中唯一一個大幅衰退的政黨,原因固然有親民黨的挑戰壓縮得票,但根本原因還是新黨這次的選戰策略徹底錯誤。新黨這次選戰主軸沒有別的就只有兩個字:統一,但統一並不是萬靈丹,統一為何比較好?新黨沒有說明,統一以外的其他問題新黨也沒有提出看法。況且在台灣統獨根本是個虛假的議題,綠軍選民心知肚明民進黨搞不了台獨,藍軍選民也知道國民黨壓根不想統一,所以統獨議題雖然吵的激烈,但根本不是大多數選民關心的重點。

這次選戰的重點就是經濟與民生,而新黨在這方面的政見幾乎可說是交了白卷,居住正義新黨的態度是什麼沒人知道,賦稅問題新黨的態度是什麼沒人知道,勞工、青年就業問題新黨的態度是什麼還是沒人知道。且選戰過程中新黨一路打宋,忘了在野黨該監督執政者,而不是狂打其他在野者,難怪選民自動將新黨邊緣化,更不用說新黨自己在宣傳廣告中都說:「只有藍,只有綠,不可能超越藍綠」,既然不可能超越藍綠,那為何選民要把票投給黃呢?這種搬石頭砸自己腳的文宣,看了真令人瞠目結舌。

更何況我前面已說藍軍選民是很西瓜偎大邊的,既然有國親兩黨的強大吸引力,自然難再把目光放到新黨身上。新黨從四年前的第三大黨淪為不如綠黨的第六大黨,還有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這四年間新黨沒有展現出,身為一個第三大黨該有的角色與作為,新黨對於許多重要議題都置身事外,對於人才的培養與黨內的組織結合都不積極,只把自己當一個台北市地區政黨來經營,這種作法如何讓選民願意再把票投給新黨?要是此種經營模式依然不變,新黨可說是在自我執行慢性安樂死。

當然新黨的目標若是想回歸國民黨,這樣做自然無可厚非。如果不是,那新黨要想生存就必須面對轉型的問題,過去反扁反李的老路到今天還拋不掉,使新黨給人沒有與時俱進的感覺。新黨過去自詡微小市民的代言人,那是否該展現出為何你夠資格稱之為小市民的代言人?時間是不等人的,2014的五都選舉馬上就要到了,新黨是否還是要侷限當一個台北市地區政黨?還是該展現志氣成為一個全國性政黨?假如是後者的話,那現在就該開始佈局準備迎戰,不要又到選舉才來臨時抱佛腳。臨陣磨槍偶而可以不亮也光,但終究是銀樣蠟槍頭一個,經不起考驗的。在某些程度上我當然希望新黨能生存下去,蔡英文說台灣不能沒有反對的聲音,同樣的台灣不能沒有面對統一、支持統一的聲音。因此希望新黨能振作起來,痛定思痛好好思考自己的路線與策略,準備重新再出發吧!


這次的選舉還是透露出許多問題,總統選舉是否該改為絕對多數制,這樣就不會老是一到選舉就叫別人顧全大局,政論節目可以罵第三參選人一罵就是好幾個月,同樣忘了媒體的天職應該是監督執政者而不是在野者(連選完當晚都還要罵蔡英文真是令人佩服不矣)。第二是政府應該改為內閣制而非總統制,一來尊重中華民國憲法設計的本意,二來讓政黨提出優質不分區名單來做競爭。第三是立委選區應該重新劃分,豈有立委選區比議員還小的道理?結果是顧選區的迎過專心問政的,根本違背國會議員的本職。最後是該改現行的單一選區兩票制的並立制為德國式的聯立制,給小黨生存的空間也讓更多元的聲音進入國會,對於民主政治是更為有利的。我一向傾向歐洲式的多黨制,如今能有小黨再次進入國會,實在是令人高興,希望小黨們能好好表現,為第三勢力打出一片天,讓人民知道政黨不是只有非藍即綠的選項,才是真正深化民主的表現。

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

Leave no man behind的秦穆公

在中國歷史上秦朝是個國祚不長的朝代,但其前身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歷時卻相當的悠久,秦國正式封國是在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,獲封為諸侯才開始有了秦這個國家,秦國從一個小諸侯國,又位於中原西側的偏遠地區,最終能成為春秋一霸、戰國一雄,到統一六國開創了秦朝,奠定了中國從此為一大一統國家的基礎。秦國歷任國君中,除了完成統一大業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以外,我認為最有特色的非秦穆公莫屬。



秦穆公,名任好,是秦德公的小兒子,秦成公的弟弟,他一共在位39年,算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。穆公的優點在於能用人為才、理賢下士,以五張羊皮換得「五羖大夫」百里奚的效命。能不處罰偷食其馬的岐下野人,使得野人在戰場上為其效死,讓戰役轉敗為勝。在與晉國爭霸失利後能不懷憂喪志,轉而征服西戎使秦國拓地千里,打下了秦國未來滅六國的根基。只不過秦穆公死後,由於秦國在文化上尚屬落後地區,保有所謂以人殉葬的習俗,因此秦國重臣多人為穆公殉葬,導致了秦國的中衰,延後了秦統一中國的時間,實屬可惜。史記中所記載秦穆公的事蹟,我想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我也不在此贅述。

秦穆公最讓我佩服的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,他已經有了今天美軍的座右銘「Leave no man behind」的精神。「Leave no man behind」就是絕不丟下任何一個人的意思,美軍在戰場上絕不拋棄戰友,即便戰友陣亡了也會把屍體帶回安葬。韓戰時當美國海軍陸戰隊在長津湖地區,遭到中國人民志願軍殺的丟盔棄甲被迫撤退時,陸戰隊員們並沒有忘記這個承諾:「那天下午,普勒仍和偵察連一起留在古土里,他們是最後一批離開的,在他吉普車的保險桿上搭著一位戰車指揮官的屍體。另外還有兩具屍體被捆在車蓬上,幾位傷兵亂哄哄地擠在吉普車的後部。普勒的駕駛員奧爾維利˙瓊斯仍在搜尋著沿途的其他屍體。『要證實屍體是海軍陸戰隊員,』普勒喊道:『帶我們自己的人走』」。[1]



除此之外很多傷患也被綁在戰車上逃出戰場,等到了安全地方時,由於已經超過近72小時未動彈,醫護兵們只能以眼睛是否還能動,判斷是屍體還是傷患。當然真要把全部傷患與屍體帶走,實際上要做還是有困難。因此美國國防部有一個戰俘與戰爭失蹤人員辦公處(Defense Prisoner of War/Missing Personnel Office),這個辦公處的工作,就是在世界各地尋找包括韓戰、越戰等,所有失蹤美軍的下落。這種即便是在多年後仍沒忘記為國捐軀英靈的Leave no man behind」精神,也是美軍始終戰力堅強的原因之一。怎麼說兩千多年前的秦穆公已經有了「Leave no man behind」如此現代的觀念呢?這要從著名的秦晉「崤」之戰說起。

秦穆公24年(前636年)秦國送晉國公子重耳回國,成為晉國國君就是晉文公。晉文公在位期間可說是秦晉兩國的蜜月期,不但一同護送周襄王回國,並在城濮之戰一同打敗了楚軍。秦穆公30年(前630年)晉國出兵攻打鄭國,穆公派兵支援晉國。鄭國老臣燭之武夜裏從圍城中以繩索垂吊出城,秘密會見穆公說:「秦、晉圍鄭,鄭既知亡矣。若亡鄭而有益於君,敢以煩執事。越國以鄙遠,君知其難也。焉用亡鄭以陪鄰?鄰之厚,君之薄也。若舍鄭以為東道主,行李之往來,共其乏困,君亦無所害。且君嘗為晉君賜矣,許君焦、瑕,朝濟而夕設版焉,君之所知也。夫晉,何厭之有?既東封鄭,又欲肆其西封,若不闕秦,將焉取之?闕秦以利晉,唯君圖之。」這就是左傳中著名的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,燭之武說服秦穆公的說法意思是,假如秦助晉滅亡了鄭國,等於為晉國開拓了東邊的領土,晉國強大了以後,難保下次不會向西邊的秦國用兵。秦國何必損害自己國家的利益,去幫助晉國呢?穆公認為燭之武說的有道理,於是與鄭國結盟罷兵回國。甚至還留下了杞子、逢孫、楊孫三位大臣來為鄭國守城,但也因此種下了崤之戰的導火線。

秦穆公32年(前628年)冬,晉文公過世。杞子從鄭國派人送信回給穆公說:「鄭人將城牆北門的鑰匙交給我保管,如果偷偷的派軍隊來襲擊,就能佔領鄭國。」但穆公的重臣蹇叔和百里奚,都認為如此長途奔襲鄭國不可能成功,因此極力反對。但穆公已下定決心要出兵,因此不理兩人的建言。秦軍偷襲鄭國的主將為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、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乞丙三人。秦軍出發時百里奚和蹇叔哭著為軍隊送行,穆公很生氣說:「我出兵,你們卻唱衰我軍的士氣,是什麼意思?」百蹇二老答道:「我們並不敢唱衰軍隊士氣,只是我們年紀大了,兒子要出征,怕以後再也看不到了。」穆公因此對百蹇二老非常不諒解。

秦穆公33年(前627年),秦軍越過晉國的領土,企圖偷襲鄭國,行軍途中還經過周王室的領土,周襄王的孫子王孫滿批評秦軍此戰必敗。春秋時代的戰爭,不像今天有飛機或直昇機等載具,可進行快速運兵突襲,大軍要長途奔襲而不被發現,簡直難如登天,因此秦軍此戰的敗因早已種下。當秦軍行軍抵達滑地的時候,被鄭國商人弦高發現了,弦高一面派人立即返回鄭國報信,自己則帶著4張牛皮12頭牛獻給秦軍,並假借自己是鄭國國君派來慰勞秦軍的,向秦軍主帥說:「寡君聞吾子,將步師出於敝邑,敢犒從者,不腆敝邑,為從者之淹,居則具一日之積,行則備一夕之衛」意思就是告訴秦軍鄭國已有所防備。秦國的孟、西、白三位將軍認為偷襲鄭國的機會以失,由於不想空手而還,因此秦軍滅悼了滑國,才準備撤返秦國。


晉國知道秦軍滅了他的同姓之國滑國,剛即位的晉襄公聯合了姜戎,雙方軍隊在殽山埋伐,準備截擊班師回國的秦軍。秦軍由於沒有防備被殺得大敗,匹馬只輪無返,沒有一個人能夠逃脫,秦軍三將也被晉軍俘虜。晉文公的夫人也就是穆公的女兒,為被俘的三位秦國將軍說情,說:「穆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,願令此三人歸,令我君得自快烹之。」晉襄公答應了她的請求,放回了秦國的三位將軍。但釋放三人後晉襄公又反悔了,派陽處父追捕三人,追到三人時孟等人已在渡船上了,孟明視對陽處父說:「君惠而免之,三年將拜君賜。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「君子報仇三年不晚」,改天一定會回頭來報此戰之仇。三將回到秦國,穆公身着喪服在城外迎接他們,對着三位將軍哭泣說:「孤以不用百里奚、蹇叔言以辱三子,三子何罪乎?子其悉心雪恥,毋怠。」於是恢復了三人以前的官職俸祿,對他們更加厚待。

秦穆公34年(前626年),穆公又派孟明視等人率軍去攻打晉國,在彭衙地區交戰,秦軍隊沒有取得勝利,可說再敗於晉軍退兵回國,這場戰役由於之前孟明視的話,被晉軍譏諷為「拜賜之師」。秦穆公36年(前624年),穆公再派孟明視等人率領秦軍攻打晉國。秦軍為了激勵士氣,在渡過黃河後焚燒了渡船,背水一戰的結果大敗晉軍,攻取了王宮城和鄗地,報復殽山之役秦國敗於晉國之仇。晉國知道秦軍此次來勢洶洶,因此採取守城不出的戰術,避免與秦軍決戰。穆公於是從茅津渡過黃河,為在殽山戰役中犧牲的軍士建築墳墓,並為他們發喪,致哀祭祀三天,並對軍隊發表誓言說:「嗟士卒!聽無嘩,余誓告汝。古之人謀黃髮番番,則無所過。今以申思不用蹇叔、百里奚之謀,故作此誓,令後世以記余過。」軍士們聽了這件事,都為此而垂淚,並說:「嗟呼!秦穆公之與人周也,卒得孟之慶。」秦軍封崤尸而還後,由於晉國仍相當強大,穆公選擇了向西發展,征服西戎拓地千里,使秦國能有一統天下的本錢。


當穆公面對秦軍在崤山被殺的匹馬只輪無返,他並沒有因此遷怒他人,反倒是下詔罪己,痛批自己不聽百里奚、蹇叔的勸薦,才會導致秦軍的大敗。同時繼續重用孟明視等人,即便孟明視等在之後的彭衙之戰再度敗給晉軍,穆公也沒有藉此機會跟他們算總帳,趁機撤他們的職,仍繼續將兵權交給孟明視等人。能遇到對自己連連遭逢失敗,還繼續重用的君主,任何一個人哪有不感激涕零、死命效忠的。

美國對於戰時曾經被俘的軍人都相當尊重,部分將領在返國後還於軍校授課,因為被俘的經驗也是非常寶貴的,值得軍校學生學習與瞭解。反觀過去的國民政府,對於國共內戰中被俘的將領,後來許多幾乎都投閒置散,抗戰時的猛將孫連仲、龐炳勛在台北賣麵為生以算萬幸,許多人因為曾有「陷匪」紀錄,在白色恐怖時代遭到清算,孫立人的舊部李鴻等人,被中共釋放後初到台灣即被逮捕,往後更因孫案牽連被污為匪諜一關就是25年,在這樣不斷的整肅之下,國軍中只有奴才沒有將才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
我相信當孟、西、白三將再敗之時,一定有人建議穆公撤換三人,改派新的將領擔任秦國的主帥。但穆公心理肯定非常清楚,秦軍精銳在崤山被殺的一乾二淨,後續組建的部隊勢必必須得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,以及幾次戰爭的洗禮,才有辦法建立起軍隊的信心。倘若這時又陣前換將,那秦軍的士氣肯定是更加低落,因此讓孟明視繼續留任是最佳的選擇。回頭看今天政治人物一旦出事,立即與下屬切割好斷尾求生的情況,穆公的勇氣與肩膀真的是令人敬佩。

秦穆公在崤之戰慘敗的三年後,又率領軍隊打了回來封崤中屍、祭拜戰死的英靈。這不就是美軍「Leave no man behind」的精神嗎?穆公帶不回陣亡秦軍的屍體,但給他們於以安葬、祭拜,以示沒有忘記這些為國捐軀的英靈。一個國家能重視陣亡軍人的遺體給予厚葬,將士上了戰場才會用命,倘若上了戰場的士兵,一想到自己將曝屍荒野、無人聞問,連清明時拿到一炷香的機會都沒有,自然不會拼死作戰。兩千多年前的穆公早有這種思想,可見美軍的思想並不新鮮,美軍的作法不比兩千年前的秦國進步,只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忘了這段歷史,忘了這種精神,以為西方世界比中國思想前進而已。

前年才有媒體報導,抗戰時期被俘的部分國軍官兵,被日軍送到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拉布爾(Rabaul)做苦工,許多人因此客死異鄉,他們的墳塚也埋沒在慌煙漫草之中,若非澳洲尋找失蹤二戰飛行員的人發現荒塚,加上當地華僑的奔走,世人早已將他們遺忘,倘若不是對岸有意要將他們迎回大陸,台灣政府也不會積極處理此事。對待忠烈如此不重視,國軍官兵的士氣與向心力如何不言可喻,美軍到今天還在世界各地尋找失蹤美軍的下落,[2]嗚呼葬身野人山的英烈們,又要等到何時才有人去收拾他們的忠骸呢?




[1] John Toland《韓戰:漫長的戰鬥》,台北:麥田出版社,1999,頁462
[2] 中時大陸新聞中心,〈中共將協尋韓戰失蹤美軍〉,中國時報,A11版,2005.12.8